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电    话:13517580073  13807789620

公司传真:0778-6328888 QQ:396973521

企业邮箱:hgm6324480@163.com

网    址:http://www.dlyytgw.com

地    址: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河堤路285号

...

声明:本网的新闻和资讯栏目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这些内容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13517580073,马上为您删除。

     

从传世铜鼓到音乐铜鼓:东兰铜鼓会“唱歌”


访问人数:1170  新闻作者: 蔡立梅  新闻来源: 南国早报 2011-04-09   发布时间:2011-04-09 18:43:41
 

在“铜鼓之乡”东兰县,年过八旬的老人韦万义倾尽毕生心血,收藏了28面传世铜鼓,为了留住那些精美铜鼓背后的故事,传播那些铜鼓身上的民族印记,他耗时5年写成《东兰县铜鼓史考初探》。在四音阶铜鼓声中长大的牙运永、谭安益老师,穿越2000多年的铜鼓历史,终于研制出有11个音阶的音乐铜鼓。从传世铜鼓到音乐铜鼓,东兰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八旬“铜鼓王”:
  四音阶古铜鼓“声调有情”
  
  3月30日,记者在东兰县采访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节,听说当地有一位年过八旬的“铜鼓王”韦万义,是该县收藏传世铜鼓最多的藏家之一,于是前往探访。
  走进韦万义老人家,只见窄小的客厅里,墙边铁架上、沙发上、茶几上、地板上,全是铜鼓——刚刚结束的铜鼓节开幕式,县里借了韦老收藏的部分传世铜鼓,表演结束后刚送回来,铜鼓还没来得及收好。
  摩挲着一面面精美的铜鼓,韦老讲起了他与铜鼓的不解之缘。
  “现在我收藏有28面铜鼓,有4面是祖宗传下来的,其他的是在不同年代从民间收来的。”30多年前,韦万义用一头耕牛换回了他收藏的第一面古铜鼓。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十年来,他倾尽所有,收藏传世铜鼓。
  从爱好铜鼓到收藏铜鼓,韦老意识到仅仅让铜鼓保存下来还不够,还应该保护铜鼓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于是在退休之后,他又潜心研究东兰传世铜鼓的来源、在民间的功能以及各种和铜鼓相关的民间故事,到铜鼓习俗盛行的乡村去采风、搜集资料,用5年时间撰写了一本厚厚的《东兰县铜鼓史考初探》。翻开这本凝聚老人毕生心血的“书”,记者看到书稿的内容十分丰富。构成这本“书”的,是各种各样的信笺,甚至还有学生作业本。
  “铜鼓是一部民族的百科全书”,韦老说,“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先人就用在铜鼓上的塑像、绘画、装饰图案来诉说民族文化,用鼓声传递一种朦胧的美”。韦老介绍,铜鼓原本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重器、乐器,由炊具铜釜发展而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用铜和其它合金配方,以及高难度的技术铸造,铜鼓的音色能抑扬变幻”。遗憾的是,在清道光年之后,这种铸造技术已经失传。
  韦老的乐趣不仅在收藏铜鼓,更以敲铜鼓为乐。“在东兰,敲铜鼓是很讲究的。一般要四面铜鼓一起敲,发出1、2、3、5四个音调。”老人拿起小布槌,敲打起悬挂在铁架上的四面铜鼓,四面铜鼓发出了四个清晰、浑厚的音符。“铜鼓声伴随着山歌,能烘托气氛,制造声势。”在韦老看来,铜鼓有声无语,但它的声调是有情感的,所以,他特地收集了各地不同的鼓点,编写成《铜鼓鼓点谱》一章,收入《东兰县铜鼓史考初探》中。
  听韦老说,有出版商有意出版《东兰县铜鼓史考初探》,可是老人认为书稿内容还要补充:“东兰有些地方送葬时打铜鼓,怎么敲法、鼓点是怎样的,我还在收集,收集完之后再出版也不迟。”
  
  两位中学教师:
  决意让千年鼓韵重发新声  
  在东兰县城,痴迷于铜鼓文化研究的不止韦万义老人一个。东兰县城中学的牙运永和谭安益老师,也是其一。与韦老不同的是,两位老师致力研究的是新一代音乐铜鼓。

 牙运永和谭安益研制的第一代音乐铜鼓。
  音乐铜鼓是什么样的?它和传世铜鼓有什么不同?让我们先来看关于东兰音乐铜鼓的一幕:
  2010年2月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县城中学教师宿舍慰问老师。他走进了谭安益老师家,看到谭老师的女儿谭莹莹用音乐铜鼓演奏,温总理也饶有兴致地演奏了一曲《新年好》。离开前,温总理欣然题写了“东兰音乐铜鼓”几个字。
  在谭老师家,记者见到了温总理敲击过的那套音乐铜鼓。小巧玲珑的11个音乐铜鼓,能敲出“1234567i”等11个音阶,演奏乐曲。这自然比传世铜鼓的四音阶丰富多了。
  牙运永和谭安益老师,就是这套音乐铜鼓的研制者。
  新一代音乐铜鼓,既保留了传世铜鼓的古雅神韵,又融进了现代的铸造工艺,攻克了传世铜鼓音域窄、音阶不全的难题,所以能够演奏不同的乐曲。
  这是牙运永和谭安益等人,花费数年时间研究、创新的成果。
  跟随两位老师,记者来到他们建立在县城一个山坡脚下的简易实验室和手工作坊。一堆沙模、几个炉灶,看上去像个工地。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么小巧可爱、悦耳动听的音乐铜鼓就是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来的。
  牙运永是美术老师,谭安益是数学老师,他们是怎样和音乐铜鼓连在一起呢?
  “美术和数学的美,融合在铜鼓上,那就不得了。”两位老师笑着这样解释他们的合作。事情还得从10多年前说起。
  “我老家在东兰长江乡,那里的铜鼓文化积淀特别厚重。我所在的那洪村伟岭屯,有8面传世铜鼓。逢年过节乡里都会赛铜鼓,4个铜鼓一组,反反复复地敲,敲来敲去都只有4个音1、5、3、2。我听不懂是什么意思,就问老人,老人也说不懂,祖祖辈辈都这样敲。”老人的一番话,让牙运永琢磨开了:“我们自己都听不懂,外人又怎么能听懂呢?要传播铜鼓文化,光靠那4个音能行吗?”此后,牙运永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制造出能唱歌的铜鼓就好了,这样就能用铜鼓演奏大家都听得懂的乐曲。”
  1991年,牙运永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民族工艺专业。毕业工作后,他主动要求调回东兰,做了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在课余时间潜心研究音乐铜鼓。同校的谭安益偶然得知他的心愿之后,给予了大力支持,两人联手于2008年建立了实验室和手工作坊。在这期间,两位老师曾多次到韦万义老人家,向“铜鼓王”请教。得知古代的铜鼓铸造工艺已经失传,现存的传世铜鼓音阶很少,定音不太准,而一些用现代工艺铸造出来的铜鼓,也是只得其型不得其音。“为什么祖先能制造,我们却造不出来呢?”两位老师一次次地自我拷问,更坚定了铸造音乐铜鼓的决心。
  
  11音阶铜鼓:
  在铜鼓音乐方面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2009年9月,在经历无数次惨败之后,牙和谭成功铸造了第一炉音乐铜鼓。“第一炉得了5个音阶的铜鼓,我们高兴得不得了,又马上着手研究更多的音阶。”
  2009年12月,11个音阶的铜鼓终于成功出炉。那一炉铜鼓,就是摆放在谭老师家中、温家宝总理敲击过的11个音阶铜鼓。
  回望研制音乐铜鼓的艰难路程,牙和谭两位老师说,“一开始做这个课题研究时就有人好心提醒我们,说之前也有人投资几十万来研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从来没想过要放弃。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祖先,在音阶方面我们已经超越了历史。在音质上,如果说传世铜鼓是100分的话,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85分”。
  据两位老师介绍,他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让铜鼓发声的工艺,音乐铜鼓的音质,和铜鼓的配方、厚薄、大小相关。目前因为作坊小,铸造的音乐铜鼓面径在12~16厘米之间,下一步他们会铸造面径46~50厘米的大音乐铜鼓,用于大型的音乐铜鼓演奏。“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之后,东兰音乐铜鼓的外形会更加精美,音域更宽,将达到16个音阶,音阶会更加准确。”
  如今,用音乐铜鼓演奏的《好一朵茉莉花》,已经成为东兰县电视台《东兰新闻》的片头曲,为该县老百姓耳熟能详。而牙运永也因为研发音乐铜鼓,被评为“广西高级民间铜鼓制造工艺师”。谭安益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要铸造出新铜鼓,更重要的是传播铜鼓文化。下一步我们会采集更多的铜鼓调和山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习俗传习馆,让东兰的千年铜鼓音韵传播得更远”。
  3月30日,记者在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看到,摆在该馆入口处的一套音乐铜鼓,吸引了很多参观者。许多参观者都忍不住“出手”,用音乐铜鼓敲上一支自己喜欢的曲子。
  对音乐铜鼓,铜鼓专家有何看法呢?著名的铜鼓专家、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会长蒋廷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会打铜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会打的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而且能打的鼓点非常单调,“如果不花大力气加以保护,很多铜鼓打击技艺与舞鼓艺术将面临失传危险”,而要使铜鼓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有关部门要有意识地将传统铜鼓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的精髓,又与时俱进”,才能让年轻人自觉参与并传承、发展。
  蒋廷瑜先生说:“作为中国铜鼓之乡,东兰县在保护铜鼓文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的一个创新就是研制出了能演奏各种乐曲的音乐铜鼓。从传世铜鼓到音乐铜鼓,是铜鼓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一个历史跨越。”

 牙运永(左)和谭安益演奏音乐铜鼓。温家宝总理到东兰慰问时曾在此用这套音乐铜鼓演奏了一曲《新年好》。

 

 
 
企业文化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 咨询留言 | 后台管理

Powered By 东兰音乐铜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5003551号-2
公司地址: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东兰镇河堤路285号 电话:13517580073   桂公网安备 451224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