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音乐铜鼓简介 铜鼓起源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而音乐铜鼓是现代音乐元素与古老铜鼓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千年铜鼓文化在当代的新发展。铜鼓主要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民族花纹装饰。古人认为,“得鼓二三,便可偕号称王,击鼓山颠,群蛮毕集”,铜鼓曾经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人们还认为它具有“神器”的功能,可以酬神驱鬼、招福纳吉。因而将其作为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等场合。人们认为铜鼓摆放在家中可以保平安、招财运,过节时敲打铜鼓庆祝,入新房、结婚仪式、迎接贵宾等办喜事均隆重敲打铜鼓以示欢庆之意义。在古代一个寨子共拥有一面铜鼓,称之为“镇寨之宝”。史书记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足已说明铜鼓是古人权力、地位的象征。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是我国国宝之一,我国现有馆藏铜鼓1400多面,而铜鼓之乡东兰民间收藏的铜鼓共有612面,铜鼓收藏量居国内县份之首。东兰音乐铜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由13面铜鼓组成,能演奏出13个悦耳动听的音阶,能与现代乐器合作演奏,而且可以演奏单击、连击、滚奏、快慢等高难度技巧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典雅、舞台效果惊艳、音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理想的民族乐器,是送礼、收藏的佳品,2010年春节,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兰时就欣然用其奏响《新年好》之曲,与壮族人民共度新春佳节,并题写“东兰音乐铜鼓”相赠,温总理与东兰音乐铜鼓的情缘,在东兰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