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浓缩千年骆越文化的民族史诗 2012-11-30 9:48:25 来源:河池日报 编辑:刘兰芬 阅读数:889 网友评论:0 条
大型音舞诗《铜鼓》将于12月2日在市体育馆首演。这是一部反映铜鼓文化的舞台精品力作,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部以“铜鼓文化”为题材的民族音舞诗作品。 铜鼓,从诞生到流传至今,已逾千年,是纪录骆越民族生命、生产、生活的活标本,更是骆越民族的精、气、神所在。铜鼓文化,不仅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神奇瑰宝。 历经2年紧锣密鼓的策划运作,《铜鼓》终于被搬上了艺术舞台。它将用90分钟的篇幅,解读穿越千年的铜鼓文化“基因”,述说一段铜鼓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排演《铜鼓》 得民心合民意 2011年5月3日,巴马、东兰、天峨、南丹等县的壮乡瑶寨里,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 领队的是《铜鼓》的总导演邓锐斌、副总导演潘荣生。听闻他们为创作《铜鼓》前来采风,村民们齐声吹呼:“早就该演了!”村子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小心翼翼地把用米“供”着的铜鼓抬了出来。 一边听村民们讲述铜鼓的传奇故事,一边抚摸着铜鼓鼓面上精致的纹饰,聆听鼓槌敲出来的铿锵和鸣,采风人员心游神荡,感慨不已。 “河池铜鼓的魅力,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了一起。”国家一级编导、广西南宁籍著名导演邓锐斌说,接到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广西文联主席潘琦亲自打来的电话,请他一定要为家乡人民导好《铜鼓》这台大戏。紧接着,他的老战友潘荣生也给他打来电话,工作再忙也必须来,这是家乡人民邀请你。于是,邓锐斌果断辞掉了几个国内大型活动项目的盛情聘请,欣然接受了《铜鼓》的创作任务。 在河池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组织下,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家陆续被邀请进入主创团队,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均由国内一流的团队负责创作和设计,编剧则由在文艺界久负盛名的国家一级编剧常剑钧和广西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胡红一共同担纲。 从2011年5月起,主创人员先后3次深入东兰、巴马、天峨、南丹、都安等地进行采风,寻访民间艺人,近距离触摸和感受深厚铜鼓文化。“铜鼓文化,是骆越民族千年来的精神家园。村寨里的老百姓听闻要排演《铜鼓》大戏,都非常高兴!”副总导演潘荣生说,几次采风,让他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铜鼓的热爱和敬畏。这种热爱和敬畏,正是铜鼓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绝的“根”。“排演《铜鼓》,是得民心、合民意的。” 首要目标是“夺大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河池。铜鼓文化是我市民族文化园地中的一块神奇瑰宝。据调查,目前全世界馆藏铜鼓约2400多面,而我市境内的民间传世收藏的铜鼓就多达1400多面。东兰县已被文化部授予“铜鼓之乡”称号。 为了让“铜鼓之乡”这块招牌大放异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大力保护和挖掘铜鼓文化。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是中国十大节庆品牌之一、广西三大节庆活动之一;2010年6月,“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获自治区文化厅正式批准设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于今年10月底通过了文化部专家评审。 “排演《铜鼓》大戏,是多年积淀后的一次艺术升华。”《铜鼓》执行策划、河池市文广局局长杨卫群说,河池民族文化十分丰富,铜鼓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目前,我市已经成功举办13届铜鼓山歌艺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后,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市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工作,同时启动《铜鼓》大戏排演,通过铜鼓这一载体,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 据了解,12月3日,《铜鼓》大戏将作为正在进行的第八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项目演出,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和专家将到演出现场进行评审。12月4日,作为庆祝河池撤地设市10周年的专场演出。 杨卫群说,《铜鼓》大戏从节目策划之初,就确定了“精品剧目”的定位,专注于打造艺术精品、宣传民族文化,它的首要目标是“夺大奖”,不仅要夺区一级的,还要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一系列奖项。只有先走精品化的路线,才能为下一步的“走市场”推波助澜。 “那男人”与“那女人” 翻开《铜鼓》剧本,除了在开头《序》中出现的老阿公、孙子和孙女3个人物角色之外,其余的各个章节,都只有“那男人”和“那女人”两个主要人物。 在远古时代,“那男人”是冲入兽群殊死搏斗的勇士,“那女人”则是捧着被摔碎的鼎锅碎片的女子,此后,他们的鲜血融在一起,铸造出一面熠熠闪光的铜鼓;战争年代,“那男人”是挥槌击鼓出征的猛士,“那女人”则是村里面憧憬着与男子重逢的女人;对歌和大婚环节中,“那男人”用红绸牵着蒙着盖头的“那女人”,走入红烛摇曳的“铜鼓洞房”…… “作为音舞诗,《铜鼓》的定位与传统的剧种不同,没有具体的人物,也没有情节的冲突。剧中的那男人、那女人,都是泛指。”总导演邓锐斌解释说,《铜鼓》的剧种定位为音舞诗,这是根据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而确定的一种样式,全剧淡化了情节,通过原生态的音乐和舞蹈,诗化地展现铜鼓文化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力求诠释和解读铜鼓的精、气、神。至于“祖孙三人”这一角色,仅在首尾出现,互相呼应,用来串联整台大戏。 作为全剧的重要“角色”,“那男人”和“那女人”是全剧“画龙点睛”的人物,他们将通过优美的双人舞表演,将观众带向一个个崭新的舞台场景。担任这一重要演出任务的男女演员,是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朱晗和孙晓娟。而在今后的常态演出中,这一角色将由河池本土演员陆世许和刘夏担任。 《铜鼓》执行策划兼协调统筹桂太平介绍说,除“那男人”和“那女人”角色特邀两位国内著名演员担任前几场的重要演出之外,其他演员全部来自河池本土,都是在河池大大小小各种演出队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包括群众演员在内,共计160多名,其中最小的演员年龄仅7岁半。 11月28日,记者走进了市体育馆的演出排练现场。体育馆中央,大型舞台拔地而地,直达馆顶,气势恢宏。国家二级主任舞台技师陈铭高告诉记者,舞台完全按照国家标准尺寸搭建,从10月8日开始动工搭建,至11月20日完工。舞台镜框台口高8米,宽16米,深20米,完全能满足各种大型剧目演出的需要。 桂太平说,为确保演出效果,《铜鼓》使用了近600套包括壮、瑶、苗、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服饰,均由国内顶尖的服装设计师,根据演员和剧情的需要,吸收传统民族服饰的艺术精华打造而成,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此外,剧末的“千鼓合鸣”环节,还特邀东兰铜鼓队的16个农民演员,共同敲响16面东兰制造的传世铜鼓。 创意音舞感观盛宴 外敌入侵,家园告急。为了保卫家园,在难舍的亲情中,“头人”率领男人出征抵抗。铜鼓声声,族人们浴血奋战,旌旗飘飘,将士们所向披靡。突然,头人不幸中箭倒下…… 这是《铜鼓》第一章《鼓·源》“战神”一节中的一幕。就在“头人”倒下的一刹那,舞台上,旌旗顿时失色,鼓声瞬间喑哑,紧接着,音乐起,女声领唱,“众女人”开始合唱,歌声哀伤而又悲壮,伴随着阵阵鼓声,声如天籁,扣人心弦。 “这是全剧的一个小高潮。音乐运用恰到好处,引人入胜。”副总导演潘荣生说,这首音乐来源于民歌《夜了天》,原本是世代流传于桂西大新、天等县壮族民间的一首情歌,曲调悠扬,充满浓情蜜意。然而,在《铜鼓》的音乐制作人手中,这首情歌被大胆改编成女声领唱和合唱,赋以悲壮、激昂的曲调,反映“头人”牺牲后人们的悲愤情绪,再糅合鼓声、民族舞曲等音乐元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样的创意在全剧中屡见不鲜。为充分发挥铜鼓的神韵和魅力,全剧所使用的铜鼓音乐皆为原创,采集自河池红水河畔的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并加以大胆的吸收运用。此外,以“5125”为主音的铜鼓音阶音乐,更是贯穿全剧。为了采集准确的铜鼓音阶,还特别制作了10面定音铜鼓。 剧中第三章《鼓·韵》“大婚”一节,除了再现少数民族撑红伞、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等丰富的婚姻习俗外,其中“瑶族阿哥”与“壮族阿妹”通婚的场景,则取材自百色市田林县一带“祭瑶娘”的习俗。“采风的过程中,对是否设置‘瑶壮通婚’的情节心存疑虑,后来查阅到‘祭瑶娘’的相关习俗,说明瑶壮融合通婚,在民间早有此习俗,于是大胆地运用了这一场景。”潘荣生说。 作为一台以“精品剧目”为定位的鸿篇巨制,《铜鼓》会不会落入“曲高和寡”的困境?对此,副总导演潘荣生肯定地说,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如何“走得出去”的问题。取材上虽然有借鉴、融合和创新,但“求真”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依托的都是真实可查的资料,来源于现实生活。一些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如鲜血铸鼓、鼓声祈雨等,也被巧妙地运用到剧中,达到烘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整台大戏,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能确保群众看得懂,引人入胜,长演不衰。”潘荣生说。 “整台戏可独立成章,拆散了也能演。”潘荣生补充说,如演出整台《铜鼓》,需要庞大的演员阵容,高规格的演出环境,为确保这台大戏今后能“传得开”,没有条件演整场时,拿其中的片断出来,也能演。如剧中的“盘歌”、“百家奶”、“纹饰舞”等片断,都可以拿出来单独演出,成本低,最少只需要8个演员就能完成演出。(本报记者 王月华)
采访后记: 《铜鼓》奏响民族和谐的最强音 纵观整台《铜鼓》大戏,每个章节皆蕴含着民族融合、民族和谐这一深刻的主题。在《尾声》的“鼓·鸣”部分,这一主题得到了充分表现,伴随着由潘琦作词的主题歌唱响,大型音舞诗《铜鼓》将在“千鼓合鸣”、民族联欢的欢乐氛围中谢幕。 整台大戏,蕴含着各民族一脉相承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内涵深刻。如“血铸铜鼓”的取材,来自壮族民间传说,展示铜鼓的神秘和神圣的同时,反映的是铜鼓的凝聚力和各民族“血浓于水”团结和谐的主题;“祈雨”一幕,则反映各民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深刻主题。 每一面铜鼓都是真实的历史,反映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生命。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河池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排演以“铜鼓”为主题的精品大戏,彰显骆越民族特别是当代广西人的民族精神风貌,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的作用。
附:
《铜鼓》主创人员简介
邓锐斌 国家一级编导。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编导工作室主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全国第六届、第七届城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全国第七届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总导演。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导演组长,第四届东亚运动会执行付总导演,内蒙60周年大型庆典表演总导演以及23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总导演等等。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文华导演奖”、“荷花编导奖”获得者。 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舞蹈比赛,作品分别获“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及“金、银、铜奖”。 代表作品有:大型风情壮剧《歌王》、大型舞蹈诗《咕哩美》、大型历史剧《瓦氏夫人》、大型舞剧《草原记忆》、大型动漫音乐剧《魔幻仙踪》及舞蹈《拧》、《舂糍粑》、《抹黑脸》、《扁担谣》、《山雀戏水》、《春歌》、《绣球的传说》、《山里的日子》、《沸腾的坑道》、《追太阳》、《风的雕塑》等。 副总导演 潘荣生 作家、影视文艺家 编剧 常剑钧 广西著名剧作家 胡红一 广西优秀作家
导演 陈兆斌 申雪梅 王 庶 闵 锐 孙 妤 白 玲
音乐总监、作曲 张 朝 竹 青
舞美设计 沈庆平
服装设计 阳东林 灯光设计 蒙 秦 金 海
道具设计 陈 启
|